• 网站首页
  • 股票知识
  • 炒股指标
  • 股票公式
  • 散户炒股
  • 问答百科
  • 炒股理论
  • 缠中说禅
  • 概念股
  • 【股票入门】海龟交易特训班2:交易场中的王子

    发布时间: 2020-02-19 10:43首页:股票一点通 > 股票知识 > 炒股技巧 > 阅读()

    海龟交易特训班2:交易场中的王子

           对于理査德•丹尼斯来说,198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那一年中, 他贏得了高达8 000万美元的投资收入(大约相当于2007年的1. 47亿美 元)。这一巨额收入使得丹尼斯步人了华尔街的中心,与当年收入达1亿 美元的乔治•索罗斯齐名。另外还有德崇债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 的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他在当年也获得了 8 000万美元的投资收益。

          然而,丹尼斯获得的这些巨额收益也让人担心不已。在1986年的市 场回弹到来之前,丹尼斯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就损失了 1 000万美元。对 于正常人来说,碰上了这种大逆转,任谁都会紧张得睡不着觉。但是丹 尼斯却洋洋自得地说道,在那一场激烈的市场动荡之中,他照样睡得像 个小孩子一般安稳。

             丹尼斯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依靠的是少数几次完美的“全垒打”,而 且这其中也无法避免一次又一次的“三振出局”。如果丹尼斯真的有什么 “秘诀”的话,那就是他清楚地知道:人必须学会从心理上和生理上接受 失败,承担损失。当这位资深的专业投资人开始向我们解释“接受失败” 的益处时,他脑海中的记忆也已经模糊,毕竟1986年距离现在已经非常 遥远了。


           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也就是在丹尼斯的全盛 时期中,那些听说过丹尼斯的人对这个人的描述是各种各样的。有人说, 丹尼斯是大厅交易员中的一个奇迹;有人说,丹尼斯是擅长使用交易系 统的一名权威;有人说,丹尼斯为投行德崇证券发行基金;有人说,丹 尼斯是一名慈善家;有人说,丹尼斯是一名政客;还有人说,丹尼斯是 业界内领先的资金管理人。总之,人们很难找到一个全面而又准确的词 汇来描述他,而他本人也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在这众多的说法之中,唯一触怒他的一个称呼就是“赌徒丹尼斯”, 因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和混迹于拉斯维加斯的那些赌徒有任何相同之处。 他精通金融领域中的“达尔文理论”(即概率理论)。只有在确定其他人 不会胜过自己的时候,丹尼斯才会参与到“游戏”中来。金融期货领域 的先驱理査德•桑德(Richard SandoO曾对丹尼斯抱有这样的看法:“在 市场如此混乱的时候,这场游戏的名字就是‘生存’。从这个角度来看, 丹尼斯或许是整个20世纪以来最为成功的一位投机商。”

           早在海龟实验开始很久之前,丹尼斯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 世纪50年代,成长于芝加哥的丹尼斯还只是生活在南部黑人区的一个街 头少年。丹尼斯的童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既没有腰缠万贯的父 母,也没有地位显赫的朋友。或者说,丹尼斯长大之后获得的成就依靠 的并不是富裕的家庭和广阔的人脉。

           十几岁的丹尼斯非常内向,他总是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穿着再普 通不过的涤棉裤子。在只招男生的芝加哥圣罗伦斯预备学校中学习期间, 丹尼斯第一次涉足交易市场,他看中了某只“留声机”股票,并在每股3 美元的时候买进了 10股。但不久之后这家留声机公司就倒闭了。虽然丹 尼斯的首次尝试失败了,但他天生是一名优秀的扑克牌玩家,他对“几 率”这一概念拥有直觉的理解。

    所有教过丹尼斯的老师们都对这个孩子有着深刻的印象。向丹尼斯 传授神学和欧洲历史学的一名教师詹姆斯•谢曼(James Sherman),曾 说过丹尼斯从来不会对自己接触的东西照单全收。丹尼斯和他的朋友们 喜欢在一场争论中选择某一方的立场,以此来锻炼他们自己的思想。谢 曼还说道:“如果当时有人预言说理査德•丹尼斯会成为一名期货交易 员并因此成为百万富翁,可能我是根本不会相信的。”在这位老师的眼中,长大之后的丹尼斯或许更有可能站在一堆火之前,左手拿着一件毛 衣,右手拿着水龙头,滔滔不绝地向周围的人讲述宇宙间的真理。

    17岁的时候,丹尼斯找到了一份暑期兼职工作,在芝加哥商业交易 所中担任跑单员(每个小时的报酬仅为1.6美元)。在这个交易所的交易 大厅中,每天都有几百名交易员挤作一团,用竭力的叫喊和夸张的手势 传达他们的交易指令。这些交易员就像是挥舞着小锤买卖陶器货物的拍 卖商,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置身于这个交易大厅之中,试图从中杀出一条 生路。或许,用一场激烈的室内橄榄球比赛来形容这样一种场景是再合 适不过的。

           丹尼斯一直都渴望进人这个神奇的地方,但是按照当时的规定,只 有年满21岁的人才能在交易大厅中参与交易。对此丹尼斯想出了一条 对策,那就是说服他的父亲代替他进行交易。当时丹尼斯的父亲还是芝 加哥市政府中的一名普通的蓝领工人,在听从了儿子的说服之后,他开 始以代理人的身份进入交易大厅,按照丹尼斯从场外发出的手势进行 交易。

          尽管丹尼斯在十几岁的时候的确在期货交易上小有成就,但随后他并 没有继续留在交易市场中,而是进人了德保罗大学(DePaul University)读 书。在髙中的时候,丹尼斯一直对哲学非常感兴趣,而进入德保罗大学 之后,他学习哲学的渴望又重新燃烧起来(在他挂掉一门会计课程失 败之后)。他最认同的两位英国哲学家分别是大卫•休谟(David Hume)和约翰•洛克(John Locke),因为这两位哲学家看待世界的方 式都相对比较简单,他们心中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要想说服我,就证 明给我看。”

    休谟和洛克都属于所谓的“经验主义”思想流派。经验主义的根本 之处就在于这样一种看法:知识是从实验、观察和经验中得到的。这两 位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得到的这个常识性的简单结论却令丹尼斯这样一 个敏感的大学生视若珍宝,他们也因此成为了丹尼斯的偶像。

          丹尼斯丝毫不掩饰自己在哲学方面的倾向,他曾肯定地说:“我是一 个十足的经验论者,就像大卫•休谟和伯兰特■罗素(Bertrand Russell) 一样。我始终坚持英国的传统哲学。”在丹尼斯的眼中,休谟是一名冷酷 无情的怀疑主义者。在那个时代中,休谟认为自己的思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休谟的这种态度,丹尼斯是非常欣赏的。

           然而,英国哲学并不是使丹尼斯成为怀疑主义者的唯一原因。在丹 尼斯的成长历程中,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令他具有一种颠覆传统的世界观。在1968年民主党集会上的暴力事件中, 丹尼斯亲眼目睹了芝加哥政府对抗议者的暴力镇压,这一幕惨剧就发生 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附近。可以说,这个经历成为了丹尼斯生命之屮 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交易教会我不要简单地依靠传统智慧解决问题。我在交易 中积累起来的巨额财富就验证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大 多数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错的。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更多的 人持有的都是错误的观点。我已经认识到,总是瘋狂而又拥挤 的市场通常都是不理性的,如果受到情感的过度操纵,人们就 往往会犯下镨误。

          从德保罗大学毕业之后,丹尼斯获得了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 研究生院的奖学金,但是丹尼斯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很快退学并 回到芝加哥,开始了自己的全职交易生涯。丹尼斯从父母那里借到了一 笔钱(其中一部分还来自于丹尼斯名下的人寿保险单),然后在美中期货 交易所(MidAmerican Commodity Exchange)买到了一个交易席位。但是 他还需要交易的本金,无奈之下,他又从自己的哥哥汤姆那里借到了 100 美元作为自己的起步资金,这来之不易的100美元可是汤姆靠比萨外卖积 攒下来的。

         丹尼斯并不是出生在一个市场交易员的家庭中。一直以来,丹尼斯 都坦承自己的父亲对市场的“厌恶”之情,为此他曾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在经济大萧条中,我的祖父把他所有的财产都赔在了股票市场上。投机 的热望似乎跳过了我父亲这一代,直接遗传到了我的身上。”丹尼斯知 道,父亲一贯持有的观点在他身上是不可能奏效的:

           如果你始终用一种标准的态度对待金钱,你就不可能在这 个行业中获得成功。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样,让我 们举个例子来说,我的父亲为芝加哥市工作了整整30年,他以 前甚至还挖过矿。所以,让我们从他的判断标准出发,想想几秒钟之间在期货交易中损失50美元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他的眼中,这50美元可是要挖上8个小时的矿才能赚回来的。这就是他对于金钱的标准态度。

           不久之后,丹尼斯的父亲就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在赚钱方面的杰出能 力。截止到1973年初,也就是丹尼斯24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让自己手中 的资金增长到了 10万美元。在那个时候,丹尼斯已经频繁出现在芝加哥 的大小报纸上,自信满满地宣传自己的言论:“我只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 够站起来,大声地说:‘虽然我一年就能够赚到10万美元,但我依然认 为金钱是个混蛋。’这句挑衅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动机,但我的确认为这 是推动我不断前进的力量之一。”在那段时间中,丹尼斯手中的财富增长 得太快,以至于他在采访中发表的任何言论都会在几个星期或者几天之 后被人们淡忘。

          内心的反叛必然会在丹尼斯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丹尼斯一直都 因为自己的生日与理査德•尼克松的生日在同一天而感到耿耿于怀。对 于那些总在拉萨尔街上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里围着他团团转的保守主义 交易者来说,这番话无疑刺痛了他们的心。虽然丹尼斯是依靠金融机构 中的杠杆效应积累财富,但是他却并不喜欢待在金融机构里。他不愿像 别的成功交易者那样整日西装革履,他只喜欢穿牛仔裤。

          丹尼斯在交易市场中掘到自己的第一桶金时,整个美国社会都已经 濒于崩溃。1974年的美国着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尼克松前任助 手戈登•利迪(G. Gordon Liddy)因策划水门事件被控告,美国报业大 王的孙女帕特西亚•赫斯特(Patricia Hearst)被恐怖组织“共生解放 军”绑架。在这疯狂的一年里,美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而 更为严重的是,理査德•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自动辞职的 总统。

          然而,时局的混乱并没有阻止丹尼斯的交易行动,在1974年中,丹 尼斯凭借大豆价格的走高为自己赚到了 50万美元的利润。截止到1974年 底,刚满25岁的丹尼斯已经成为一名百万富翁了。即使丹尼斯对自己的 成功非常低调,但事实终究是无法掩藏的。不久之后的某一天,丹尼斯 很晚才来到大豆交易场,他向众人解释说自己那辆购于1967年的旧雪佛 兰车又坏了。众人不禁对这个解释嗤之以鼻,因为他们都知道丹尼斯赚的钱早就足够换几百次新车了。

          丹尼斯不仅仅拥有与众不同的性格,他遵从的交易方式也是独树一 帜。丹尼斯会经常阅读《今日心理》(ftyc/u>/ogy7\>day)杂志,借用书 中的理论和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并提醒自己在交易活动中会有哪些 直觉被陚予过高的评价。一直以来,他都喜欢吹嘘自己一向都能够在早 晨睡到很晚,而且总是在交易开始之前的最后一分钟才赶到交易所, 但大部分交易员通常都是很早起床,读遍报纸和杂志上的所有内容来 充实自己的信息量,其中甚至包括天气预报和国家农业部发表的每日 评估。

           丹尼斯曾经有一次在去银行存款的时候接受了一个记者的采访。当 时,他往银行的户头里存入了一张金额为325 000美元的支票(在1976 年,丹尼斯只需要两三个星期就能够赚到这么多钱)。然而,在20世纪 70年代中期,金额如此庞大的存款并不常见。因此丹尼斯在存款时总会 遇上一些麻烦事。他并没有注意到,在银行出纳的眼中,支票上的金额 已经相当于她一辈子的工作收人,而丹尼斯又是如此年轻,以至于他根 本还没有资格在支票上签署他自己的名字。

            随着丹尼斯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全国性的报纸刊物都开始对他的 年轻和成就大肆赞扬,例如《芝加哥论坛报》《纽约 时报》和《巴伦周刊》。对于期货交易这样一个习惯守口如瓶的领域来 说,丹尼斯的经历并不常见,因为很多大牌的芝加哥交易员通常更喜欢 保持沉默。

           1976年的一期《纽约时报》上刊登了这位当时刚满26岁的百万富翁 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丹尼斯斜坐在沙发上,左边坐的是他的父亲,父 子俩的表情非常随意,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照相者的存在。我们也可以 从丹尼斯面对镜头的眼神中看出他与传统格格不人的性格。可以说,这 张照片只是更加清楚地反映了丹尼斯的与众不同:“他开的是一辆又老又 旧的廉价轿车,他穿的毛衣也是便宜货,他赚的钱都不怎么花,就那样 存着。”

          然而,这些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却让年轻的丹尼斯遭遇了一些令人 不快的事情:很多人都急切地伸出自己的手,希望从丹尼斯那里获得财 富。“他们大部分人都很悲伤,”丹尼斯回忆说,“我记得其中有一个人说:‘请教会我怎么进行交易吧,我已经欠了一屁股债了!’有些人甚至 表示只需要5 000或者10 000美元就能够让他们重新快乐起来。我认为这 些是唯一有必要回复的内容——我要告诉他们,金钱并不能真正改变他 们的生活。”

          并不是所有刚满26岁的年轻人都能够如此成熟,通过这种友好的 方式来处理媒体报道带给他的一切麻烦。但是丹尼斯从来没有让这些无 足轻重的事情打扰到他的交易活动。他的交易技巧非常简单,就是利用 季节价差进行交易。换句话来说,他的诀窍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商品市 场(例如大豆市场)的季节模式——这就是丹尼斯最初专攻的方向。 丹尼斯会同时在多个相同或者相关的期货市场中持有“多头”(凭借 市场的上扬获得收益)和“空头”(凭借市场的走低获得收益)两种 头寸。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网站首页 - 股票知识 - 炒股指标 - 股票公式 - 散户炒股 - 问答百科 - 炒股理论 - 缠中说禅 - 概念股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股票(一)易点通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XMl地图